“六藝”是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,開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,周朝官學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技能——禮,樂,射,御,書,數。
從春秋時期的私學興起,到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盛行,奠定了中國教育的基礎,一直到現在,高考制度都是由科舉制度演化而來。在中國,雖然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始終存在,但總體來說,高考制度都算得上中國教育中相對最公平公正的。但是高考制度也有其弊端,與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相似,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八股文,直接把考生學習的內容定死了,同樣的,高考也把學生的學習內容局限在語文,數學,外語,物理,化學,生物,政治,歷史,地理這九門,導致學生都是“兩耳不聞窗外事,一心只讀圣賢書”,即使是古代的科舉制度,還分文狀元和武狀元,可是中國的高考呢?選出來的,大概也都是一些會讀書的,擅考試的學子了。
近年來,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,但是因為種種原因,推行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可是素質教育卻是很被大家津津樂道,素質教育,顧名思義,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質為教育的根本目的,具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一直未成體系,但是在我看來,西周時期的“六藝”,如果傳承至今,真的是最好的素質教育了。
“禮”,禮節,放在如今大致相當于德育教育,不學“禮”無以立,大到國家祭祀,邦交之大禮,小到師生之禮,父子之禮,都是學習的內容。想當年我們讀小學的時候,還有一門課叫做“思想品德”,教會我們怎么與人相處,怎么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,可是隨著我們年紀的增長,知識越學越多,禮卻越知越少,甚至很多大學生,素質低下者也比比皆是,對老師出言不遜,與同學相處做不到謙恭有禮……相信如果把“禮”納入考試范圍之內,很多人是不及格的吧。